百老德育講師團堅守13年 平均年齡73歲
8月1日上午,上海市徐匯區(qū)江南新村居委會,一位頭發(fā)花白的老人神采奕奕,又講故事又表演,還拿出少年時代練就的獨門絕活:口技。臺下,30多名孩子眼睛緊緊盯著老人,被老人的自述故事深深吸引著。這位76歲的老人名叫戚泉木,有著一個堅守13年的身份:上海百老德育講師團團長。
“人生價值在奉獻,要使紅旗飄萬代,重在教育下一代。”這是戚泉木的夢想,也是百老德育講師團600多名老干部、老紅軍、老將軍、老勞模、老教授、老專家、老藝術家共同愿。沒有出場費、講課費,百老德育講師團成立13年,平均年齡73歲的他們,足跡遍布學校社區(qū),已為310萬人次青少年舉辦德育講座、展覽和演出3000多場次。
13年堅守為了什么
“說著中國好中國好,卻拉著孩子往外跑。”原南京軍區(qū)空軍副司令員韓德彩是講師團的一員。讓這位戰(zhàn)斗英雄憂心的是,作為國家希望的下一代,還能記得多少不能忘卻的奮斗歷史?還能懷有多少老一輩堅持至今的精神?
1993年,做過教師、當過機關干部的戚泉木也在思考。1994年,他放棄國家機關2400多元的月薪,以作協(xié)會員身份申請創(chuàng)作假,深入社區(qū)、學校、農(nóng)村,走進不同青少年群體,籌建百老德育講師團的想法一點點萌生。“放著機關工資不拿,每月只領140元創(chuàng)作津貼,何必呢?”許多人覺得他的做法不可理喻,戚泉木卻初衷不改。2000年,一個特殊的志愿者組織——上海百老德育講師團成立了。
老紅軍張思德營教導員淳杰,武警部隊老政委潘其槐,老勞模楊富珍、吳佩芳、徐虎,老藝術家王文娟、周寶奎等24人,成為首批成員。而他們加入的理由,只有一句話:“為了我們的未來和希望。”
從沒有經(jīng)費、沒有辦公地點、4年8次搬遷,到政府免費提供2處辦公場地,講師團已經(jīng)發(fā)展成現(xiàn)今600多人的志愿者隊伍。
11歲參加長征的老紅軍、東海艦隊副司令員李文模為小學生講自己11歲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;童工出身的全國勞模、勞模中唯一一位老地下黨員楊富珍告訴孩子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;電影《今天我休息》中馬天民的原型——全國公安一級英模馬人俊給孩子們講“今天不休息”的故事;制造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的總設計師程不時;以“小扁擔”精神名揚四海的共和國“雙百”英雄楊懷遠……講師團的“講師”,每個人都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。放棄優(yōu)越的物質(zhì)條件、清閑的晚年生活,他們只為一個心愿:“希望我們的故事能吸引、感染、引領更多青少年。”
“百老”也可以很“潮”
“現(xiàn)在的青少年知道比爾·蓋茨的越來越多,知道保爾·柯察金的越來越少;知道演員周迅的越來越多,知道作家魯迅的越來越少;知道肯德基的越來越多,知道高爾基的越來越少。”聚在一起時,“百老”們常會討論。
時代在變,沒有經(jīng)歷過戰(zhàn)火紛飛的年代,難以體會老一輩那種近乎苛刻的珍惜。如何讓他們靜下心來傾聽老人們的故事并從中獲益?“百老”們費盡心思。
今年78歲的講師團成員顧泉雄曾是高級記者。在復旦大學的演講臺上,面對臺下意氣風發(fā)的大學生,顧泉雄摸摸自己近乎光光的腦門,笑著對學生們說:“你們看我的頭發(fā),我有沒有資格給你們講人生?”“有!”學生們笑著高聲回答。整場演講,無人中途離場。
用故事成就故事,“百老”們深知,傳遞理想信念的火炬,不能靠空談說教。
顧泉雄年輕時拍攝了200多部新聞紀錄片,退休后,他自費花3萬元制作了3000多張VCD碟片,帶上老伴到偏遠農(nóng)村為百姓免費播放,足跡踏遍陜西、甘肅、寧夏、新疆、青海、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內(nèi)蒙古等20多個省市和自治區(qū)。每次出門,夫妻倆都背著沉重的行李,壓得只能弓著背走路。
84歲的孫佑民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批戰(zhàn)斗機飛行員,老伴潘慶平是專機飛行員。夫妻倆都加入了講師團。他們每月的工資,除了照顧身患重疾的女兒和年幼的外孫女,大部分都捐給了革命老區(qū)的孩子們,10多年陸續(xù)資助了32名貧困山區(qū)的失學兒童。
不搬大道理、不唱高調(diào)、不喊口號,用樸實的語言講實話、講心里話,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帶給孩子們感悟。暑期來臨,“百老”們又忙開了:“實現(xiàn)中國夢”的宣講正在上海50多個德育基地陸續(xù)開展。
為了一種精神的接力
“退休不退事,退休不退志!”13年,“百老”一路走來,進學校,下社區(qū),奔鄉(xiāng)鎮(zhèn),入軍營,與青少年面對面。
86歲的老將軍閆成貴參加過淮海戰(zhàn)役、孟良崮戰(zhàn)役、解放上海戰(zhàn)役及抗美援朝等。進入講師團后,他自詡“老將軍開始了新長征”:每星期一次講座,有時候一天兩場,“戰(zhàn)爭故事,孩子們聽得帶勁,我講得也起勁”!
大學生畢業(yè)季前夕,83歲的“造橋大師”朱志豪再次來到東華大學,與畢業(yè)生們談心聊天。“想找收入高的辦公室工作”“想留在上海發(fā)展”……年輕人的這些想法,讓朱志豪打開了話匣子:1953年,工業(yè)和民用建筑專業(yè)畢業(yè)的他被分配到工地做施工員,不久又聽從分配到外地部隊當技術副連長。此后回到上海,從技術員做起,幾十年如一日勤懇工作,最終成為南浦、楊浦、徐浦三座大橋建設的總指揮。“個人理想要與國家需要相結(jié)合。”“只有腳踏實地、努力奮斗,才能實現(xiàn)人生價值。”朱志豪的言傳身教,令不少面臨人生選擇的畢業(yè)生茅塞頓開。
講師團的藝術家們也從“小舞臺走向大舞臺”,發(fā)光發(fā)熱,為霞滿天。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,滬劇表演藝術家馬莉莉,從工人到著名表演藝術家的“笛子大王”陸春齡,滑稽表演藝術家王文麗,歌唱家任桂珍……“百老”們說:“為人民服務到白頭,到了白頭不停留!”全國優(yōu)秀教育工作者、講師團副團長林鋒說:“這是青絲與白發(fā)的傳承,朝陽與晚霞的交融。”(本報記者 曹繼軍 顏維琦 本報通訊員 陳心怡)
春風化雨彰顯教育真諦
簡單的道理,由上了年紀的人講出來,就會別具分量;眼前的問題,讓閱世豐富的人來分析,就會多了歷史的角度。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”,同樣,如果一個社會有一群飽經(jīng)滄桑、胸懷天下的老專家、老干部、老戰(zhàn)士、老知識分子,那么這個社會就更容易維持有序的倫理生活,更容易形成一種“肩上扛著歷史”的責任意識。
上海百老德育講師團,就是這樣的“一寶”。這個由600多位老干部、老紅軍、老將軍、老勞模、老教授、老專家、老藝術家、老新聞工作者等組成的群眾團體,現(xiàn)在已成立13年,平均年齡73歲。他們的足跡遍布學校社區(qū),為青少年舉辦德育講座、展覽和演出3000多場次,聽眾和觀眾達310萬人次。他們被譽為老有所為的典型代表、當之無愧的革命傳統(tǒng)教育宣傳員、最具權威的社會風尚監(jiān)督員、最可親近的思想道德指導員。
他們和孩子們憶崢嶸歲月,話傳統(tǒng)美德,講革命故事,聊人生智慧。沒有空泛的說教、抽象的道理,只有娓娓動聽的故事、徐徐道來的經(jīng)歷。一個成年人回憶自己開蒙的經(jīng)歷,頭腦中常常會出現(xiàn)小時候和長輩對坐閑話的畫面,那種春風化雨、潤物無聲,才彰顯出了教育的真諦。講師團的意義正在于此,與其說他們在進行德育講座,還不如說他們發(fā)起了一場白發(fā)與青春的對話。
沒有人比他們更適合這樣的對話。“百老”中,有新中國成立前的老地下黨員,有全國公安一級英模,有工程領域的老設計師,也有文教領域的老藝術家。他們每個人的經(jīng)歷中,不僅有著個人奮斗的故事,也留下了社會發(fā)展的印記。而數(shù)百人的經(jīng)歷加起來,就是無數(shù)種精彩人生和一部微觀的中國現(xiàn)代史。
如此自然樸實,又如此深具意義。感謝百老德育講師團,他們讓我們看到了最好的教育。(劉文嘉)